首 页 研究会介绍 新闻动态
专家文章
家庭教育面临着社会变迁的挑战——来自广东数据的分析  郑 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更是如此,日新月异,气象万千。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向前推进,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广东的社会变迁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这种社会变迁在城乡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此外,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家庭生活条件及父母家长与他们的孩子,也发生很大变化。上述这些变迁与变化,对家庭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态上都产生了程度不一,乃至不同的影响。

一、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

这种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诸多方面,它们直接并深刻地影响到当代家庭教育的变化。

1. 从人口结构的变迁上看,在总人口逐渐增加的同时,广东省人口的文化程度逐步提高。根据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广东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857万,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为1781万,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476万。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3560人上升为821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2880人上升为1707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6690人上升为42913人。广东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04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28万人,文盲率(指全省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由3.84%下降为1.96%,下降1.88个百分点。10年间,就整体而言,广东省人口文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很显然,这种人口文化结构的变化,将对家庭教育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从家庭结构的变迁上来看,广东家庭户呈规模不断缩小代际关系趋于简单的趋势。根据广东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277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8868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9人减少0.49人。这种家庭结构在规模上的“小型化”,和在家庭类型的多样化及核心家庭(即三口之家)为主体的现象,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全国妇联前主席顾秀莲,在谈及近年来,中国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包括独生子女在内的核心家庭成为家庭结构模式主流,父母本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日趋增多,尤其是家庭结构日趋多元化,出现了单亲家庭、流动家庭、留守家庭等多种类型的家庭时指出,“家庭多元化使一些父母疏于对孩子的呵护和管理,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有的父母甚至放弃对子女抚养教育的义务,使这些孩子缺乏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在身体发育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缺乏照顾和保护。”

3. 从就业结构的变迁上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越来越少,就业的市场化趋向明显。根据2010年广东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末,全省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占2.0%,集体企业占2.9%,私营企业占28.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35.3%,外商投资企业占18.3%,其余类型企业占13%。这表明大多数的从业人员已不在传统的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非公有制单位已经成为人们就业的主阵地。就业结构的变动,以及相应的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也使人们承受更多的工作压力,尤其对那些“双职工”的家庭来讲,这种工作压力不能不对家庭教育产生影响,当今中国父教或父爱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讲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不无关系。

4. 从城乡结构的变迁上看,与全国一样,广东省的城镇化速度加快。根据广东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广东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903万人,占66.1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528万人,占33.8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151万人,乡村人口减少36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1.18个百分点。另外,根据广东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常住人口中,户口登记地在其他县(市、区)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人312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0.00%,其中属于省外的为2150万人,省内的为978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户口登记地在其他县(市、区)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023万人,增长48.58%,其中省外人口增加643万人,增长42.71%。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和农民工尚未真正城镇化。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高达2.4亿左右,其中跨乡镇流动的有1.5亿,而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则是全国外来农民工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的生力军,其比重已经达到43%,制造服务业等行业的农民工占比重超过50%,建筑业中农民工占比重超过80%。那些举家迁徙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的新型居民。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中举家迁徙的已经达到3000万,占外出农民工的近20%,他们在城市居住长达十年甚至十几年。②但是,令人关注的是,由于这些农民工不能平等地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低保、住房等方面的社会政策,使之难以融入所在的城市,其中子女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与所在的同城本地居民相比,均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至于那些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户籍等制度的原因,而无法跟随父母在城市落脚的儿童,只能被托付给其他人照看。据2007年广东省困境儿童调查组提供的资料,仅广东省就有留守儿童95.08万人,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料,对儿童正常社会化过程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进而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行为和安全等一系列方面出现诸多问题。

5. 从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尽管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绝大多数社会阶层成员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升,但是仍然有一些社会阶层的经济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出现失利和失意现象,形成了所谓的“失利阶层”和“失意阶层”,这些社会阶层的人员包括下岗后没有再就业的人员及耕地被征占房屋被拆迁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偿和安置、利益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的人员。很显然,这些社会阶层人员的家庭教育成了极大的问题。而与此相对照的是,那些根源于社会阶层复制,相对处于强势阶层的后代——“官二代”与“富二代”,尽管他们拥有优越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但同样面临着与上述弱势阶层不同但是同样紧迫、困惑的特有家庭教育问题。

二、家庭生活条件和父母家长自身变化带来的挑战

家庭生活条件和家长自身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在从家庭“温饱型”到“小康型”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家庭生活条件及作为父母家长自身的素质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随着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父母家长的文化素质大幅提高。1985年,全省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并处于全国同期领先水平,1996年,全省基本普及初中教育,并全部扫除青壮年文盲;1999年,高等教育进入扩招与加速发展阶段。据统计,2005年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是1964年32.3倍,而文盲、半文盲人口数则由1964年的1293.7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434万人。④根据广东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父母家长自身文化素质又有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情况势必对家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尤其是那些80后逐步进入家长行列的年轻父母,他们的生长环境使他们的理念有别于上一代人,更勇于尝试新的家教方式和方法。

2. 作为社会文明与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休闲已逐步成为广东城乡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2008年第一次时间利用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城乡居民在工作日的休闲时间为222分钟,占一天时间的15%,在休息日的休闲时间为302分钟,占一天时间的21%。城乡居民的平均休闲时间占一天时间的17%,约4小时05分。其中,用于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为2小时,占总休闲时间的48.6%;用在社会交往类休闲时间上为26分钟,上网冲浪为24分钟,健身锻炼为23分钟,业余爱好和游戏消遣为22分钟,阅读报刊为17分钟,用于休闲活动相关的交通活动为10分钟,用于外出参观、看电影与演出类休闲活动上为2分钟。休闲时间的逐步增加,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时间条件,有利于父母家长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沟通。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在城乡之间,休闲生活方式还存在着巨大差异,尤其对于那些留守儿童来讲,父母的休闲方式并没有带来什么实际好处。

3. 消费支出的结构变化和文化娱乐的用品及服务支出的显著增长,为广东家庭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统计结果表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从2004年856.71元增加到2009年的1390.3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2%。在2009年的总支出中,文化娱乐用品为472.12元,文化娱乐服务为918.18元。其中,文化娱乐用品较大支出的有家用电脑95.27元,彩色电视机73.08元,书报杂志60.19元,纸张文具31.9元,照相机24.68元,音像制品及软件12.62元,文化娱乐用品较大支出的有团体旅游604.61元,参观游览82.07元,健身活动25.29元。文化娱乐用品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5%。与城镇相比,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娱乐文化服务的消费同样也在上升。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娱乐文化服务从2004年74.68元增加到2009年的127.65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3%。在2009年的总支出中,文化娱乐用品为49.37元,文化娱乐服务为78.28元。其中,文化娱乐用品较大支出的有文教娱乐电器占22.42元,书报杂志8.12元,张纸文具5.47元,文化娱乐用品较大支出的有休闲娱乐费19.02元,旅游18.01元,上互联网费用5.41元,文化娱乐用品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8%。①

从上述数据以及城乡比较中可以看出,人们休闲生活的质量有较大提高,尤其在城镇,特别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节假日一家人外出度假、参观游览已成为十分常见的现象,这种休闲生活质量的提高,无疑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也使得家长与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从而增长见识,为家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必须指出,无论是消费支出的结构变化,还是文化娱乐的用品及服务支出的情况,城乡之间均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以人均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例,2009年,城镇为1390.3元,农村为127.65元,②两者相差高达10.89倍。这种巨大的不平衡状况显然直接影响到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农村的家庭教育也变得更加艰巨。

4. 家庭文化耐用品的更新,对家庭教育产生了明显影响。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的文化耐用品年末拥有量,彩色电视机142.77台,家用电脑91.54台,组合音响50.82台,摄像机11.78架,照相机58.29架,钢琴4.17架,其它中高档乐器3.90件,健身器材5.54件,固定电话92.83台,移动电话215.28部,其中,与5年前相比,家用电脑增长42.4%,摄影机增长143.9%,移动电话增长26.0%,钢琴增长19.4%,其余耐用消费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的文化耐用物品年末拥有量,黑白电视机1.8台,彩色电视机116.6台,照相机8.05台,影碟机60.70台,家用电脑16.21台,移动电话184.34部,电话机82.15台,其中与5年前相比,除了黑白电视机减少了85.8%以外,其余耐用消费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③

由此不难看出,当今广东的家庭教育已具备了良好的硬件,尤其在城镇,家庭文化耐用品的升级更新明显加快。在硬件改善提高的同时,作为软件的家庭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相配套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在家庭文化耐用品上,城乡的差距同样明显而巨大。在家庭教育的硬件与软件方面,城乡都面临着不同的但有区别的挑战,都需要采取不同而有区别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三、当代孩子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当代孩子的变化主要与当下社会的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有着直接关系,孩子从以往的封闭的、被动的信息接触,开始走向开放的、主动的信息接触;另外,计划生育国策带来的“一胎化”,使传统的家庭生活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前者表现为“网络化”,后者表现为“独子化”。

1. 网络化。我们正处在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使我们每个人包括孩子都直接面对社会,这里不仅有真善美,还有假恶丑。电视的普及,掀开了与社会隔绝的篱笆,今天的孩子很早就变成了“社会化”了的人,除了学校、家庭对小孩有重大影响之外,社会通过电视等媒体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果说电视对孩子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可控的,电视节目的内容与选择还主要掌握在父母手里的话,那么互联网的出现,似乎改变了这种情况。互联网里的丰富多样的内容,使孩子可以主动选择乃至操纵它们。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眼里,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可以成为真实世界,于是相当一部分孩子沉溺于互联网不可自拔,玩上了“瘾”,令其父母家长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

根据2010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WW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1.8%。在网民年龄结构中,19岁以下的占到31%,在网民的职业结构中,学生占30.7%。两者所占的比例均为最高。报告显示,手机网民的规模已达到了2.77亿(部分也同时用电脑上网),在所有网民的普及率中达到了65.9%,其中,学生占到了35.2%成为最大的群体。由此可见,如何引导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甚为重要。因为互联网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不可或缺的先进工具,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吸纳、交换、传递、品味信息和分享文明进步的大平台,也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作为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关注世界前沿问题,又会传播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也给青少年自身与家庭带来不幸和灾难,它既是社会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家庭教育所要面临的最为迫切、最为困惑的问题。另外,问题还在于,很多父母家长不谙互联网,甚至患上了网络恐惧症,无法与时俱进,使得如何引导孩子走出非健康触网成为家庭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使用互联网这一便捷、快速、互动、图像的形式来进行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更贴近和满足孩子的需求,是当今父母家长的最大挑战之一。

2. 独子化。即独生子女化,这是国家基于经济不发达,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特定条件下所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产物。“百度百科”的相关词条指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在遗传体质方面与非独生子女无大的差异,但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特殊,容易养成其性格上的特异性。有关学者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失当,容易出现以下一些心理偏差:一是父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二是早期难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三是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四是易形成依赖性。五是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等。“独子化”所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相继进入婚姻年龄,并开始生儿育女,他们的性格特质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家庭教育有着多大的直接影响作用令人关注。如果我们仍然实行“一胎化”政策,那么成长在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这一家庭环境下的独生子女,其家庭教育又将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值得研究。特别是我们所讲的那些“四二一”家庭,四个老人,即两个独生子女父母与一个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下,所面临的家庭教育的困境,更值得社会关注。

四、小结

谈论家庭教育不能回避当今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这一现实,也无法回避当今家庭生活条件和父母家长自身也发生很大变化的现实,同样也难以回避当代孩子也与以往有着很大不同这一现实。具体而言,家庭教育还必须考虑到城乡差别、阶层差别、家庭差别(家庭类型、教育背景、就业情况和收入水平等)以及孩子的个性特点的差别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引导,同时“因材施教”,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由于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并且社会处于转型期,加上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引进,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多元化不仅发生在代际之间,同样也发生在同代人之间,人们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困惑,令人不知所措。面临着上述提到的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强化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迫切需要我们关注家庭教育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健康茁壮成长,家庭教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教育提出新课题》,广东人口与计划生育网,2007年9月14日.

3.广东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

4.《对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广东统计信息网,2010年8月10日.

5.教育事业成就辉煌——建国60年来广东教育事业发展概述》广东统计信息网2009年8月21日.

6.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7.广东省困境儿童调查组《广东省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网2008年12月22日.

(作者简介:郑晨,家庭期刊集团编审。该论文完成于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