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会介绍 新闻动态

新时代家庭建设的学理剖析与发展前瞻

  ·阅读提示·

  近日,由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和中华女子学院联合举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社科学术社团学术活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在北京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新时代家庭建设的学理剖析与发展前瞻”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新时代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中的重点议题和前沿挑战,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

  ■ 陈辉 张文芳

  近日,由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和中华女子学院联合举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社科学术社团学术活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在北京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新时代家庭建设的学理剖析与发展前瞻”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新时代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中的重点议题和前沿挑战,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会议邀请了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领域的前沿问题、难点、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00余位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实践机构的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和家庭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参加了会议。

  家庭现代化的理论根基与实践路径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孟晓驷在致辞中指出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深入阐释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深厚学理。二是要以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家庭根基为宗旨,找准研究的立足点、切入点、结合点,构建中国特色家庭建设学科体系。她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编制“十五五”规划家庭篇积极建言献策。

  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刘利群主持了开幕式并代表学校向嘉宾们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她强调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家庭教育是民族未来的基石,希望以此次学术活动为契机,汇聚更多智慧、凝聚更多共识、回应社会关切,共同推动新时代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进程中,贡献更坚实的“家庭力量”。

  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李明舜教授系统阐述了30年来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深刻变迁,这些深刻变革的根本经验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家文化的丰厚浸润、妇联组织的大力推动以及国际先进家事法律经验的及时汲取。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耿化敏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在于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总和;其理论贡献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的坚持、运用与发展,新时代对家庭之问的回应与创造,为构建中国家庭学知识体系提供了理论供给与思想支撑,以及推动新时代家庭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吴小英研究员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家庭视角进行了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家庭视角,一方面体现在中国式家庭现代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家的观念和实践的变革所带来的现代化路径的形塑上。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虽然几经曲折,但最后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城乡融合家庭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从未真正离开家庭,我们需要重新给家庭定位。 

  针对家庭韧性在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与增强路径问题,中央民族大学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杨菊华教授进行了深入阐释。她指出家庭韧性是家庭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对人口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可以从家庭内部建设和拓展社会支持网络两方面来增强家庭韧性。

  对于中国化现代妇女、儿童与家庭福利服务制度体系建设问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继同教授指出中国化现代福利制度需从传统社会救助主导转向以社会福利服务为战略重点。福利的核心是健康、幸福与安全,具有全民化、普惠化特征;福利服务针对无法满足需求的人群(如儿童、老人、残疾人等),需更多地由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基于中国当前的福利制度现状,亟须构建以国家为主、家庭为辅的福利制度,遵循妇女儿童家庭福利一体化原则,整合医疗卫生与福利服务,强化体制改革。

  家庭现代化的实践与前沿探索

  通过系统梳理家庭议题国际规范的演进及对中国的参考和借鉴,北京外国语大学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李英桃教授分析了国际规范中关于家庭定位的演变过程。她指出家庭是赋权妇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场域和交叉性议题;强调我们在思考家庭问题时应该在个人权利导向与家庭集体导向之间寻求平衡,坚持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关注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全球南方”观点对家庭国际规范发展的影响,提出将性别平等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家庭政策。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吴重涵教授从超越教育学的颠覆性视角,重构家庭教育知识体系。他提出,家庭的“教育”主要是事物的教育,父母的教养、说理说教组成。儿童在家庭运转相关的家庭内外部生活及其展开的社会关系中,通过社会学习发生生命轨迹的改变和个性改变;家庭教育的知识体系是基于“问题域”的多学科交叉,是社会机制(社会学为核心的学科群)和心理机制(心理学为核心的学科群)的统一,并且家庭生活内嵌于现代家庭制度和文化之中。

  通过对高学历全职妈妈家庭的深度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佟新教授基于“资源与规范”视角,揭示了当代平等型夫妻关系的构建困境。她在研究中发现,母亲以策略性“女性妥协”——暂弃事业保障精细化养育,成为家庭情感资源主导者与经济掌权者,却承受情感和事业发展压力;父亲则深陷职场父权文化,被“孩子只认妈妈”的规范排除于育儿之外。要警惕“女性向家庭妥协时间,男性向职场出让时间”成为平等关系的核心障碍;以“家庭友好”政策重塑职场规则,让共享家庭时间从理想照进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伍海霞研究员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CLHLS)2018年调查数据,分析指出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照料面临系统性照料劣势。她强调,少子老龄化时期需关注无子女老年人和独生子女老年人的家庭照料问题;全面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促进社会养老服务帮助和支持家庭实现养老功能,扩大居家养老照料资源,填补少子女家庭的养老照料缺口;推进健康老龄化,缩短老年人带残生存时间,相对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期,减轻家庭照料负担。

  全球家庭发展议程需解析家庭关系结构、关注新兴议题、锚定性别平等。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杜洁研究员立足发展学视角,以全球视野重构家庭研究范式,结合发展学中的社会性别解析、基于家庭经济学的社会性别解析和基于福利分配的社会性别解析,提出家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双基点”——既是文明传承与社会功能的价值根基,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性别平等和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权能的重要元素。

  本次研讨会汇聚多学科智慧,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学者从多维视角出发,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提出了兼具学理深度和政策参考价值的见解。研讨会有效推动了家庭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家庭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和智力支撑,彰显了家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力量。

  [陈辉为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张文芳为该学院讲师]